本周,當美俄法德多國奔走在外交舞臺斡旋烏克蘭危機時,日本也發(fā)出了入局的信號。
當地時間9日,日本經濟產業(yè)大臣萩生田光一表示,應美國稍前提出的要求,日本政府已基本決定向因烏克蘭局勢而對天然氣采購不安的歐洲提供液化天然氣(LNG),以緩解后者去年以來的“氣荒”。
萩生田光一解釋道,出于對俄烏緊張局勢可能威脅能源供應的擔憂,日本應美國與歐盟要求,決定將部分液化天然氣儲備分撥到歐洲。不過,他也強調,此舉的前提是日本國內的天然氣供給得以確保。
萩生田光一還稱,日本私營公司已將多批天然氣運往歐洲,但沒有透露具體數量。他表示,在日本國內需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下,3月將有更多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前往歐洲。
作為一個資源極度缺乏的國家,日本的天然氣幾乎100%依賴進口。因此,上述消息一出,日媒嘩然:日本真有足夠的“底氣”馳援歐洲?
全球第二大天然氣進口國
2018年前,日本一直是全世界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國。2018年,由于市場需求增加,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天然氣進口國。隨后日本一直是全球第二大天然氣進口國。
由于天然氣燃燒充分且所含雜質少,為兼顧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將天然氣作為大力發(fā)展清潔能源的首選對象。但日本由于資源匱乏,國內沒有天然氣田,進口成為了唯一選項。而進口,則需要在天然氣的產地對天然氣進行加壓,讓它首先變成液體,然后用專門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船來運輸到日本的港口,在日本的港口也要建立專門的液化天然氣的儲存和運輸設施。因此,幾十年來,歷屆日本政府都在大力構建日本的液化天然氣供應鏈。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導致史無前例的福島核事故后,曾經作為日本主要供電來源之一的核電站相繼關停,使得日本不得不重新考慮替代能源發(fā)電,天然氣作為主要能源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有“天然氣版OPEC”之稱的世界天然氣輸出國(GECF)組織數據顯示,澳大利亞是日本液化天然氣的主要提供商,常年占據日本進口總額的40%左右;緊隨其后的是馬來西亞,平均約為14%;卡塔爾位居第三,約為11%;俄羅斯則為8%~9%左右。
近年來,作為天然氣主要消費國之一的日本與天然氣市場主要賣家俄羅斯打得火熱。日俄合作了俄羅斯符拉迪沃斯克地區(qū)天然氣項目,該項目計劃投資額約為70億美元,通過在當地合作建立液化天燃氣工廠,來滿足日本的進口。在去年的俄遠東經濟論壇上,日俄雙方又就在俄堪察加半島建立液化天然氣工廠的合作簽署備忘錄。
日本也難逃“氣荒”影響
去年以來,后疫情時代多國需求復蘇,天燃氣供給在全球范圍內驟緊。有歐洲天然氣價格“風向標”之稱的TTF基準荷蘭天然氣期貨歐市價格不斷波動。再加上俄羅斯與烏克蘭局勢不斷惡化,天然氣短缺的陰霾一直縈繞在歐洲上空。
歐洲不斷為天然氣保供而求援,作為能源消費大國的日本也難逃全球范圍內的“氣荒”影響。日本經產省數據顯示,2021年,日本從國外進口的液化天然氣約為7432萬噸,較2020年總量下滑0.2個百分點。這也是日本液化天然氣進口量連續(xù)第四年下降。
2021年12月以來,多輪寒潮輪番襲擊日本,導致日本國內用于制暖的電力需求驟增,作為火力發(fā)電燃料的液化天然氣庫存也相應驟減。日本經產省數據顯示,2月6日,日本電力企業(yè)持有的液化天然氣的庫存為163萬噸,為本季度的最低水平,低于近四年來的同期平均水平。
日本各電力公司在呼吁家庭配合節(jié)電的同時,日本的電價也不斷刷新歷史紀錄。很多日本電力企業(yè)為了確保液化天然氣的供應,陷入了有史以來最艱難的境地。為了搶到更多貨源,日本各家電力企業(yè)向負責進口液化天然氣的三菱商事和三井物產等日本公司催貨。日本電力批發(fā)交易所(Japan Electric Power Exchange)的數據顯示,8日日本現貨電價較一周前飆升79%,一度達到35日元/千瓦時,創(chuàng)下2月的最高水平。
而日本氣象廳表示,本周后半周起,東京及其周邊地區(qū)又將迎來雨雪天氣。日本電網將再度承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