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紙價格大漲近30%!紙媒怎么辦?
“新聞紙價格每噸漲了1500元,漲幅近30%?!?/p>
近期,受造紙行業(yè)大幅漲價、新聞紙供需緊張影響,很多報社面臨巨大的發(fā)行壓力。
“對報社收入影響巨大”“暫時沒減印量,但覺得壓力很大”,《傳媒茶話會》向一些媒體求證新聞紙漲價帶來的影響,“壓力”成為共同的關鍵詞。
新聞紙漲價,報社該如何應對?
5月26日,《傳媒茶話會》對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某市報刊發(fā)行局原副局長,經濟日報資產部副主任王偉,中國勞動保障報社通聯發(fā)行部負責人劉文濤,廣東南方周末報系發(fā)行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金城,北京興泰榮春紙業(yè)公司相關負責人。
新聞紙漲價,報社日子不好過
“新聞紙的價格由之前的4300元/噸,漲到了5800元/噸,漲了近30%。”談到最近這一波的紙張漲價潮,中國勞動保障報社通聯發(fā)行部負責人劉文濤倒出了苦水。
新聞紙漲價,發(fā)行成本大大增加,報社利潤也會壓縮,這對發(fā)行收入占報社總收入近8成的中國勞動保障報而言壓力巨大。
面對新聞紙漲價,某行業(yè)報總編輯也很苦惱。
他告訴《傳媒茶話會》,“我們本身發(fā)行量不大,但如果新聞紙價再漲下去,我們的發(fā)行也會有壓力,如果虧損發(fā)行,報社也受不了”。
行業(yè)報是這種情況,同樣,年發(fā)行量106萬份的經濟日報也面臨新聞紙價格大幅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
經濟日報資產部副主任王偉算了一筆賬,他講道,“我們一年的新聞用紙量大約2.6萬噸左右,平均每月用紙約2000噸。每噸新聞紙漲價1500元,一個月的發(fā)行成本就多300萬元。如果今年新聞紙一直維持這樣的價格,報社一年的發(fā)行成本就多了3600萬元”。
“今年,新聞紙漲價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北本┡d泰榮春紙業(yè)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傳媒茶話會》,受森林覆蓋率低、環(huán)保壓力、廢紙進口禁令等因素的影響,中國造紙企業(yè)原材料主要依靠進口木漿,極易受國際經濟環(huán)境影響。
“全球疫情持續(xù),嚴重影響了全球經濟的復蘇,近期出現的通貨膨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能源價格大幅上揚,加大了造紙企業(yè)的生產成本。這讓原本深受報紙發(fā)行減少,新聞紙需求日漸萎縮,生產積極性不高的三家新聞紙廠(晨鳴紙業(yè)、華泰集團、山鷹國際)迎來了‘漲價潮’,使報刊社出現‘紙荒’”。
如何應對新聞紙漲價?
實際上,新聞紙漲價并不是第一次出現。
2017年,新聞紙從2016年年底的4000元/噸,在2017年一度漲到了5900元/噸;
2018年,受到中國對美國廢紙進口管控政策等多方面影響,新聞紙曾漲到過6300元/噸。
2020年,新聞紙價格下跌,讓媒體“喘了一口氣”。
2021年,漲價潮再度來襲。
既然新聞紙漲價了,報紙也漲價,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王偉對《傳媒茶話會》講道,不同于其他普通商品,也不同于完全市場化的報紙,中央大報、行業(yè)報肩負著重要的職責使命,報紙定價不能完全跟著市場走,需要報主管部門審批,并向郵局申請辦理,程序比較復雜。而且,很多報紙都是年訂,臨時漲價也缺乏可操作性。
在劉文濤看來,行業(yè)報對報紙漲價很謹慎。即使?jié)q價辦得到,也存在風險。
“漲價是把雙刃劍,雖可彌補報社發(fā)行收入因紙價帶來的損失,但如今報業(yè)發(fā)展低迷,報紙的讀者本來就少,如果再大幅漲價,讀者不一定會買單。也可能帶來發(fā)行量(印量)下降,覆蓋面縮小,這不利于發(fā)揮行業(yè)報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重要作用?!?/p>
既然漲價解決不了問題,那還有其他辦法嗎?
提前鎖定紙張價格,做好新聞紙儲備或許是一條路。
很多行業(yè)報深受紙張漲價的影響,但有的報社受其影響有限。
據廣東南方周末報系發(fā)行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金城介紹,今年的紙張漲價,目前對南方周末影響不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報社未雨綢繆,去年就已經提前布局,鎖定了今年的全年紙張價格。
實際上,在2020年11月召開的中國報業(yè)物資供應年會上,中國報業(yè)協會副秘書長鄧效峰就對新聞紙價問題作出過預警:
2021年,隨著國家環(huán)保政策的調整,國內3家新聞紙廠正常生產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原材料得不到保障,國內新聞紙廠將大幅度減少產量,這會給報業(yè)的正常出版帶來很大的影響,各報社要引起高度重視;2021年進口新聞紙數量、價格也會有很大變數,因此,訂購進口新聞紙的報社要密切關注市場動態(tài)。
這樣的預警如果能得到足夠的重視,“新聞紙荒”的問題或許能緩解。
當然,正如王偉所言,提前儲備新聞紙,前提是能預測到價格,但實際對漲或降的幅度很難估準。由于各個代印點的庫存量有限,報社一般都是兩三個月的庫存量,加大庫存,有風險。一旦新聞紙價格走低,儲備的紙就會帶來損失。
北京興泰榮春紙業(yè)公司相關負責人給報社提供了三條建議:
一是,要堅持“兩條腿走路”的供應。既要用國產的新聞紙,也要積極采購進口的新聞紙,增強應對新聞紙漲價的能力;
二是,一定要選擇可靠的新聞紙供貨方,簽訂長期合作關系,不要輕易變動,這樣就能保證新聞紙優(yōu)先供應,并且受到紙價波動的影響也會??;
三是,當下國際局勢復雜,使用進口的新聞紙一定要考慮國際關系、地緣政治因素,正確選擇新聞紙進口國,避免出現新聞紙被他國“卡脖子”的情況。
“紙價大幅上漲會嚴重影響行業(yè)報的生存發(fā)展”劉文濤呼吁主管部門加強行業(yè)報的發(fā)行現狀調研,研究新聞紙價格的正常浮動范圍,超出太多的話,建議進行干預或者補貼。
據業(yè)內人士透露,2018年新聞紙價格大漲,相關部門就通過補貼造紙廠等行政手段進行了干預,保證作為戰(zhàn)略物資的新聞紙價穩(wěn)定。
另據《傳媒茶話會》了解,面對新聞紙價格上漲,聯合采購也曾是一些報社的應對之策。2006年,《人民日報》《環(huán)球時報》與《經濟日報》進行了新聞紙的聯合采購并影響了北京新聞紙市場的價格,使北京的新聞紙價格有所降低。但今非昔比,2006年距今已十多年了,新聞紙廠由原來的多家減為目前的3家,聯合采購是否有效,有待檢驗。
倒逼報業(yè)加快新媒體轉型
“這輪新聞紙價格走勢:上漲幅度大,持續(xù)時間長;紙媒將再次迎來關、停、并、轉。”
原解放日報報業(yè)集團發(fā)行中心主任朱長元在微博上發(fā)出這樣的感嘆。
新聞紙價格大漲會引發(fā)新一輪的報社關停潮嗎?答案還尚未得知。但是,應對新聞紙漲價,報業(yè)表現出的脆弱性,更進一步驗證轉型的緊迫性。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某市報刊發(fā)行局原副局長談道,報社需要轉型,不能抱殘守缺。通過自身轉型,對沖傳統發(fā)行模式下紙張剛性成本對報社經營的沖擊。
一是要走出去,放下以往的行業(yè)內的領導地位,立足各地方的服務、培訓、展會、推介需求,實現平臺化經營。
二是在新媒體、短視頻傳播時代,報社更應布局構建以品牌傳播力、影響力為主要目標的傳播矩陣,實現內容的有效傳播,而不要再拘泥于報紙印量發(fā)行量。
他還建議,行業(yè)主管部門也應該改變以印量發(fā)行量為主要評價和績效指標的做法,真正將報社放到市場中,放在傳播大潮中,謀求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