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昨天的河北新聞聯(lián)播報道,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倪岳峰在張家口市調研時強調,扎實推進鹽堿地改造提升和綜合利用,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yè)這篇大文章。
都說鹽堿地上種糧難,可在曾經的“苦海鹽邊”滄州,中科院、省農科院和當地科研機構齊上陣,打造出捷麥19等良種,愣是在這片不毛之地種上100多萬畝旱堿麥,光去年就收獲了22.37萬噸糧食,120萬人吃,能飽飽吃一年。
吃飽還不算,當地還用旱堿麥“蒸”出“花”樣的面食,當地人叫做“面花”,還成了省級非遺,這些年相繼推出婚宴、壽誕、節(jié)日和私人定制等10余個面花系列100多種面花。你還別說,這老手藝產生新賣點,不僅暢銷京津冀,還賣到了全國甚至漂洋過海銷往國外。
不光滄州,全省各地都在大做鹽堿地特色產業(yè)這篇大文章。張家口的張北縣通過種藜麥、燕麥、油莎豆等高原特色農作物,不光掙了錢,還改良了鹽堿地。秦皇島市昌黎縣和唐山市曹妃甸區(qū),將沿海地區(qū)白花花的鹽堿灘涂開發(fā)成水稻田,變身花鄉(xiāng)果巷。與此同時,在渤海之畔,喝著“海之鹽”的梭子蟹,也來到了百姓的餐桌上。
在過去,鹽堿地被比喻成大地的淚痕,現(xiàn)在啊,這些淚痕正在慢慢被擦去,咱們河北總共有耕地9000多萬畝,如果把現(xiàn)有的鹽堿地都用好了,那就能多出1000多萬畝好地,這意義可大了去了。
來源: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