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不發(fā)補貼就能刺激生娃的方法。
文 / 巴九靈
用“一個蘿卜兩頭切”形容年輕人的現狀恰如其分。繼延遲退休的信號釋放后,又有專家建議年輕人要早點步入社會,提前成家立業(yè)。
(資料圖片)
“把基礎教育階段提速2年,16歲就能上大學。家長的負擔減輕了,有利于提高生育率。大部分人20歲大學畢業(yè),就能夠更早地走上社會,能夠有更多的時間成家立業(yè),也有利于生育率的提升?!?/p>
近日,以梁建章、任澤平、黃文政、何亞福為專家團隊的育媧人口研究發(fā)布了《中國教育和人口報告2022版》(學前和基礎教育篇),以上建議就出自該報告。
這份報告不僅上了熱搜,其中#建議取消中考有道理嗎#吸引了多達2.8億閱讀和1.5萬討論。
實際上,早在一年前,吳老師就與梁建章有過一次關于人口問題的對話,當時他們的討論集中在——國家需要加大金錢的投入,包括給予住房、稅收、生育休假等多方面的補貼支持。大意是說,不花錢就有大招,不太可能。
不過,在近日發(fā)布的教育篇報告中,似乎出現了不用花太多錢就能解決人口問題的大招,那就是教育改革。
該報告指出,導致低生育率的最重要原因,是孩子教育的負擔過重。
報告將中國學生巨大的教育負擔量化,以教育為切口,提出了多個改革建議。
這份報告的核心內容,小巴為大家摘錄如下:
??結論1:托兒所奇缺
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率僅為5.5%左右,供給缺口非常巨大。
相比之下,荷蘭、法國、挪威等國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率均超過50%,經合組織國家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率平均為35%,歐盟國家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率平均為32.7%。
目前國內的托兒所少且貴,給家長尤其是媽媽群體帶來了養(yǎng)育壓力,女性生孩子=職業(yè)受挫的“母職懲罰”,是削弱女性生育意愿的重要原因。
|政策建議1|由政府直接投入或鼓勵社會資本建設大量托兒所。
??結論2:高質量、高代價的小學初中教育
部分國家15歲學生每周學習時間和總和生育率的關系如下,可以看到兩者基本呈現負相關的關系。
中國學生是世界公認最會考試的學生。 據報告顯示,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8年在79個國家和地區(qū)測試的結果顯示,中國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取得全部3項科目(閱讀、數學、科學)第一名的成績。
成績可喜,但代價昂貴。
根據2018年PISA調查,參賽國家學生每周學習時間平均為44小時。以15歲學生每周學習時間為例,京滬江浙學生每周學習時長達57小時,而美國學生每周學習時間為48小時,英國為43小時,日本為41小時。
中國大陸學生每周近60小時學習時間,背后是較低的生育率水平。
|政策建議2|縮短中小學教育學制2年。
??結論3:過快“普職分流”,高中階段刷題負擔重,效率低。
1:1的“普職分流”,導致近一半學生被分流,基本與高中無緣,加重了家長的焦慮。
同時,在“高考指揮棒”的作用下,高中階段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反復刷題,造成巨大的浪費。
從高考人數看,這些年的高考人數雖然持續(xù)在上漲,但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來看,2019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53.8%,剛進入普及化階段,明顯低于歐美發(fā)達國家,存在著巨大的提升空間。
|政策建議3|取消中考,避免過早的教育分層,提升高等教育升學率。
在發(fā)表看法前,小巴補充一個背景:近年來我國的人口問題可以用兩個“新低”和一個“死叉”來概括。
總和生育率指平均每對夫婦生育的子女數,每對夫婦生育2.1個子女,才能維持上下兩代人數相等,國際上通常以2.1作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
202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是1.3,低于國際社會認為的1.5的警戒線,通常被認為有跌入低生育率風險的可能。根據《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21》,2020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8.52%,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1.45%,是1978年以來的歷史新低。
據國家統(tǒng)計局原局長寧吉喆發(fā)言,2021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7.5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兩個指標均再創(chuàng)新低。
2022年的出生人口數和生育率數據尚未公布,但網絡上流傳這樣一個說法:2022年上半年我國出生人口523萬,死亡人口531萬,這是我國第一次出現死亡人數大于出生人數,人口學上稱之為“死亡交叉”。
該數據的真實性尚未有定論。
不過,據人口學者何亞福預測,2022年死亡人數將超過出生人數。他根據各項因素,以及多地在2022年上半年的出生人口數據情況,預計2022年全年中國出生人口比上一年減少5%—10%,即在956—1009萬萬之間。
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死亡人口為1014萬。由于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等原因,預計2022年死亡人數比2021年稍有增加。雖然具體數字尚未公布,但2022年中國人口進入負增長,似乎已是必然。
人口問題如此嚴峻,刻不容緩。小巴邀請了育媧人口研究的專家成員,來聊一聊建議背后的理由,同時也邀請了教育領域專家熊丙奇老師,來聊聊這些建議的可行性。
針對養(yǎng)育的金錢成本,如今刺激消費的政策最好能針對多孩家庭有傾斜性的發(fā)錢。
而時間成本,需要改革教育以緩解內卷的壓力。我的建議是:
1. 新建托兒所,可能還要建幾萬個。
這塊民企和民間教育機構對教育投資持謹慎態(tài)度,如果想在幾年內解決,應該只有政府來做。
國家對教育層面的投入,我覺得可以投在兩方面:一個是最高端的科研,一個是托兒所階段,投在中間可能會被內卷掉。建立托兒所的成本不算高,投上千億就可以建很多托兒所,有助于提升生育率。
2. 縮短中小學教育學制2年。
目前,名校作為篩選機制避免不了,大家還是會為了最后的分數去拼命努力。但縮短學制可以減少一部分浪費,12年學制變成10年,中考取消,高中復習階段從兩年變成一年。
人最佳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年齡在30歲左右,縮短兩年學制22歲就能碩士畢業(yè),職業(yè)上就多了兩年黃金窗口期,如果這兩年的能力和薪資的提升是每年10%,意味著整個職業(yè)生涯增加20%的產出。
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在25—35歲,女性提前完成學業(yè),可以更從容地處理職業(yè)與家庭的時間沖突,多出幾年時間來建立家庭和生育孩子。如果在校能減少兩年,將提高10%—20%的生育率。
此外,有互聯網等技術后,學生不必死記硬背很多知識點,縮短學制完全可行。
總結來說,提速基礎教育,可以同時實現提高生育率、減少教育支出、增加勞動力供給和稅基、促進創(chuàng)新等好處,是多贏的政策改革。
3. 取消中考,避免過早的教育分層。
以前小學初中是標配,如今大學教育就是標配,我們盡量減少讓孩子刷題備考的時間,而是讓孩子去上大學。
從教育公平性,縮小貧富差距的方面來分析,應避免過早分層。農村的孩子由于家長沒有能力和精力進行輔導,可能起步較慢,但不代表沒有后勁。要盡量把分層篩選延后,取消中考、淡化高考、普及大學教育等建議,都將有助于讓勤奮和聰明的農村孩子發(fā)揮出后勁,不至于過早被篩掉。
因此,需要和取消中考相配套的,是高中教育資源的均等化。跟初中和小學資源的均等化一樣,可以通過就近抽簽入學、教師輪換等方法做到。
總結來說,只有大膽改革現有的教育制度,才能解決當前教育效率低下引發(fā)的低生育率問題。
我與育媧人口研究對問題的認知一致,但開什么“藥方”有不同思路。他們所支持的學制改革也是改革,但我本人更希望改革能解決核心問題。
現存的核心問題是什么?有兩點。
??第一,應試化、功利化、短視化。
如果基礎教育就是學科知識教育,除此之外的美育、德育、勞育、體育都不要了嗎?如果把素質教育完整加進去,12年也不夠。因此,縮短學制的前提是在認可超前的應試教育的框架上加劇焦慮。
我不否認多元化評價體系帶有不公正因素,但只有學校落實自主權,建立起具公信力的招生體系,才可能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現下,我們的學校的管理受行政干預,招生不獨立,改革的僵局就在這個地方。
??第二,我們把教育當成是分層的工具。比如985、211就在用人為貼標簽的方法把高校等級化,大學應該辦出特色和高水平。
這涉及深入的教育改革,落實和擴大學校自主權。我們都很清楚,當前的應試教育不利于人才培養(yǎng)。由此導致很多人由于教育問題、養(yǎng)育問題影響生育問題。
將基礎教育從12年縮短到10年,看起來是提速,把備考時間減少,實則是只動形式,不動本質,變相迎合了應試教育的功利化。
討論取消中考,在高考后普職分流的意義并不大,因為關鍵問題在于,在名校情結、唯學歷論的前提下,大學等級分明,而社會對技能人才不重視,職業(yè)教育在觀念里低人一等。
現在只看知識教育,不看其他教育,因此出現了過度競爭的問題。想做出改變,就要改革整個教育管理體制。
改革的核心是權力和利益調整,沒有這些,何談改革?我們強調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比如我們民辦小學、初中的孩子應該享有一樣的生均經費,但一直沒解決。改革的核心是政府放權改變行政治理體系,而這個問題現在我們都繞過不談。
職業(yè)教育要按照類型教育建設,解決技能性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問題。現階段我們對職業(yè)教育的認知是不屑于長時間培訓。
但我一直認為我們國家有90%以上的人都需要“職業(yè)教育”,清華、北大的大部分專業(yè)也都是在培養(yǎng)高技能人才?,F在全中國都想培養(yǎng)學術人才,結果就是人才培養(yǎng)結構和社會需求脫節(jié),就業(yè)難出現。
這又牽涉到我們對大學辦學的認知,對職業(yè)技術人才、技能人才的認知。我們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以升學為導向、以學歷為導向的模式,這是很多問題的來源。
問題國家看得很清楚,也提出了改革方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到,“以轉變政府職能和簡政放權為重點,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
中國對教育問題的改革方案不缺,都在政府文件里面寫得清清楚楚,但現在這份綱要的截止日期過去兩年了,改革沒有真正發(fā)生,也就是地方仍然不愿意放權。
所以我們想各種各樣的思路,提出各種各樣的建議,但核心問題還擺在那。現在說到了出生率下降,未來何去何從,吸引了更多人關注。
對育媧人口研究給出的建議贊不贊成,我覺得這不是一道是非題。我特別支持大家一起討論,希望有不同意見交鋒,各方利益博弈。這樣,大家能快點形成改革的共識,敦促改革的行動,或許真正的改革會發(fā)生,是不是?
在現代社會,由于社會養(yǎng)老保障的普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女性教育水平和社會地位的提高、育兒成本的升高、婚姻觀念的改變等原因, 結婚率下降和生育率下降,這是難以逆轉的大趨勢,不但中國如此,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是如此。
中國生育率低的原因之一是家庭在育兒方面的教育成本過高,要提高生育率,我認為有 必要減輕育兒家庭的教育負擔,降低教育成本。
生育問題涉及很多方面,這次關注度比較高的是《中國教育和人口報告2022版》,其實育媧人口研究不只將生育率與教育聯系起來做,也將生育率與育兒成本和婚姻家庭聯系起來做過。
圍繞這份報告比較有爭議的一點是縮短中小學教育學制2年,很多人認為落地不現實。實際上在中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小學和中學就是五年制,只不過那時不是免費教育?,F在中國有這個條件把小學和中學都恢復為五年制,實行十年免費義務教育。
我參與了育媧人口研究的《中國教育和人口報告2022版》學前和基礎教育篇部分內容的撰寫,我贊同這份報告的絕大部分觀點,但也有不贊同。
例如這份報告里,梁建章老師的一個觀點是:“有人說制造業(yè)仍然需要很多高級技工,但制造業(yè)本身的從業(yè)人員需求其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而且趨勢是越來越自動化和智能化。高級技工也正在逐步被機器人取代,要么就是升級成生產工程師的職位?!蔽遗c他就此討論過。
我認為,中國確實嚴重缺乏高級技工。普工未來也許會被機器人代替,而專業(yè)的高級技工在可預見的將來是無法被機器人取代的。
目前中國高校偏重的是高層次學歷教育,培養(yǎng)的重點是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對技術型人才的培養(yǎng)重視不夠。
據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聯合發(fā)布的《制造業(yè)人才發(fā)展規(guī)劃指南》顯示:中國制造業(yè)10大重點領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接近2000萬人,2025年制造業(yè)人才缺口將接近3000萬人。所以,有必要提高職業(yè)教育的地位和技術工人的工資,吸引更多的優(yōu)秀學生報考高職院校。
不論是教育改革還是其他方面的改革,都會有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受損。是否要推行一項改革,還是要看這項改革能否讓中國最大部分的人受益。